“疫”线传真|“95后”护士代诗梦的梦想
题图照片:以空荡的城市街道作为背景,为代诗梦留下一张防护严密的“肖像照”,纪念她在武汉参与的这场战“疫”。
人与人之间的爱,能够化解很多难题
——"95后"护士代诗梦的小梦想
工作中的代诗梦
Q:陈黎明
Q:在疫情一线的病房,你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?独自在武汉工作生活,家人担心吗?
A:起初,我并没有跟家人说我具体工作的内容。每次和妈妈联系的时候,我都会搪塞过去,妈妈心比较大,也没有多想。从二月初到三月初,我从一线撤下来开始轮休,才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妈妈,当时她就不淡定了。我工作在住院部,各种消毒、打针、输液、抽血、做雾化以及带病人做检查。新冠肺炎是传染病,危重患者无法接受亲人家属的照顾,我们除了基础护理外,还要对他们进行生活护理,打水、喂饭、换尿不湿、洗头发、抹身子等等,这些都是由护士负责的。
工作中的代诗梦
Q:在武汉疫情爆发的初期,最先顶上去抗击疫情的就是武汉本地的医护人员,在那个阶段,你有什么感受?
A:最初期的时候,病人很多,我们医护非常缺人,每天工作8至10小时,一天下来,累的不成人样。说实话,在真正接触新冠患者之前,我心里是忐忑的,也惶恐害怕过,但真正走进病房后,这种恐惧感就消失了,工作量很大,细节很多,根本顾不上害怕了。
Q:你经历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?
A:我感到最辛苦的就是穿防护服工作,全身裹着都透不了气,下班身上全是湿的,面部也都是压疮。尤其是头几次穿防护服工作的时候,真的感觉很难熬。
前段时间,我到协和医院下属一家医院的隔离病区工作,人手紧,整个夜班就我一个护士。有一次,一个病人出现状况,按照流程,我必须给他上氧气,那家医院当时条件有限,没有中心供氧,必须搬来氧气罐。我一米六二的身高,氧气罐大概还比我高一点点,搬动非常费力,一边是病人那边等不了,时间长了容易出现危险,一边是氧气罐易燃易爆,不能经受剧烈碰撞,我脑子里要冷静,身体要用力,穿着防护服大口喘着气,现在都难以想象是怎么搬到病人床前的。迅速上氧气,一系列护理动作,之后再一点点把罐子转着圈地挪回去,一趟下来,我已经几乎脱力了。
工作中的代诗梦
Q:在护理过程中,有没有哪位病患让你印象深刻?
A:我接触过一位特殊的患者。他来自福利院,有智力障碍,没有父母,20岁左右,智商大概相当于5、6岁的小朋友。他对陌生的环境很恐惧,大概是看到我们穿防护服的样子很吓人,在给他做各种检测,比如抽血、咽拭时,他都会紧张得发抖,我们都要尽力地安慰他,让他平静。他对于疫情没有什么概念,我们就一次次地教他怎么戴口罩,怎么正确地洗手。逐渐熟悉起来后,他不那么害怕了,却喜欢黏着我们,似乎认定谁对他好,就跟着谁,走到哪里,他就在后面跟到哪里。因为要避免交叉感染,病房里是禁止串房走动的,我们又要尽量耐心地劝阻他。上午作为治疗和护理后,下午的时候,会给他读书,教他写字,还会带着他做点运动。我真的希望这样一个天真善良的孩子能快点好起来,不要再被病魔折磨,继续活在他的世界里慢慢长大。
Q:25岁正是你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,一线抗击疫情的经历,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?
A:我感到,做事真的不能害怕。虽然当面对疾病、遇到困难时,人都会有所退缩,但想着自己的使命感,要去帮助更多人,就去干,就去冲,就完事了!人与人之间的爱,真的能够化解很多的难题,化解很多的疾病。希望武汉能够越来越好,大家都能够平安健康!
采访结束后,在保持了一个相当远的安全距离后,代诗梦摘掉了她的口罩、眼镜和帽子,留给我们一个带着“压痕”的灿烂笑容。
题图设计:瞿潇
编辑:张双双
特别提醒
在全民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,
广大摄影人须遵守防范疫情的各项规定,
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!
“疫”线报道相关阅读
“疫”线传真 | 武汉理发志愿者:“理疫之帮”的“头”等大事
“疫”线报道 | 天使的视角
更多来自“疫”线的摄影报道
请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
进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专题页面!
更多精彩小视频
敬请扫码关注中国摄影家协会抖音号